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时评

恩施市:创新体艺教育,成就学生多元未来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澎湃浪潮下,恩施市教育局勇立潮头,积极探索体艺教育新模式,全力构建多元化育人体系,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系统性布局与显著成效。

回首过往,传统教育长期受应试思维禁锢,学生们埋头书本知识,身体素质锻炼与艺术素养培育严重缺失,致使身体素质滑坡、艺术感知力薄弱等问题频发。恩施市教育局精准洞察这一困境,果断转变教育理念,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提升至关键地位,着力打造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环境。当下,校园内大课间的铜铃操、摆手舞、晨跑等活动活力四溢,课余的绘画、舞蹈、音乐社团丰富多彩,为学生们开启了精神世界的大门,使其逐步挣脱单一知识学习的桎梏,迈向身心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更加契合教育的本真要义。

从文化传承维度深入探究,恩施市教育局充分挖掘当地土家族、苗族等深厚的民族文化富矿,巧妙借助体艺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出独特的教育智慧。以摆手舞融入校园体艺活动为例,学生们在舞动摆手舞的过程中,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在一招一式间传承着民族文化记忆;通过绘制民族传说画作、演奏民族器乐等活动,持续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让古老文化在校园重焕青春光彩。体艺教育还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有力地打破了传统单一教育评价模式的束缚。体育赛场成为热爱运动学生追逐梦想的天地,艺术展演为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提供了创意挥洒的空间,就连内向的孩子也能在乐器演奏中找到自信的源泉。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助力学生清晰认知自我,有效避免了同质化成长模式,为他们的未来发展铺就了多元基石。从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审视,当今时代急切呼唤具备创新精神、健康体魄和文化内涵的复合型人才,恩施市教育局推行的体艺教育恰好与这一趋势完美契合,其所培养的体艺人才有望在未来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恩施市在体艺育人的征程中并非一路坦途,遭遇了诸多挑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初体艺专业教师数量捉襟见肘,兼具跨学科教学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恩施市教育局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高校招聘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充实体艺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精心组织、周密规划,安排教师参加各类高质量培训活动,涵盖全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教练员培训、青少年体育冬令营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以及校园足球教练员专项培训等多个领域。这些举措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得师资紧张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为体艺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资金保障环节,恩施市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全力支持体育设施的更新换代、艺术器材的采购补充以及各类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政府与社会资本紧密合作,构建起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为体艺教育活动的持续、稳定开展筑牢了坚实后盾,确保各项教育举措得以顺利落地实施。

如今,恩施市教育局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成功激发了青少年的健身热情,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并将体育与文化、赛事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为“双减”背景下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赛事合作领域,恩施市教育局与文旅局强强联合,举办了多项精彩纷呈的赛事。其中,“奔跑吧・少年”校园联赛持续7个月,吸引了近3000名运动员参与轮滑、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个项目的激烈角逐。赛事组织科学合理,根据学生年龄精准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充分保障了比赛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在省级、州级比赛中,恩施市中学生田径队和女子足球队表现卓越,屡创佳绩,6名学生斩获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代表队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充分展现了良好的体育精神风貌。与此同时,恩施市教育局凭借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赢得了政府的高度认可与表彰,其男子篮球队在各类赛事中也表现出色,成绩斐然。

师资培养方面,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外,恩施市教育局还积极倡导“每天运动一小时”,这一举措营造了“校校有亮点、班班有展示”的浓郁校园运动氛围。学生们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了体质,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和真实场景,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此外,恩施市教育局大力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积极开展多元文化进校活动,全力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创新性地引入红色旅游资源等实践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扎实推进“文教合作”,精心搭建平台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精准匹配,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双减”政策后,恩施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成果卓著。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选调等方式补充了100余名体育教师,并精心组织专项培训、体育教研、课程评比等活动28场次,成功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为体育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众多优秀学生的成功案例成为恩施市多元艺体融合教育成效的生动注脚。例如,恩施市第二中学的郑若均同学在2024年全国锦标赛和亚洲杯延庆站赛事中斩获佳绩,这既离不开他个人的不懈努力,更彰显了多元艺体融合教育对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积极推动作用,极大地激励了更多学生投身体艺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恩施思源实验学校的熊奕熙同学自2020年被特招后进步显著,在省级赛事中勇夺桂冠,这一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恩施市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为体育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信心。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的吴鑫恒同学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学校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多元艺体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为全市体育教育事业树立了标杆典范。

恩施市全力推行多元艺体融合教育以来,成效令人瞩目。从身体素质数据来看,体育达标率从70%稳步攀升至85%,体育赛事获奖人数相比以往同比大幅增长30%,这一数据的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了体艺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积极影响。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学生的进步同样可圈可点。艺术比赛获奖作品数量相比以往显著增加了120件,作品在技巧运用和创意内涵上均实现了质的飞跃,部分优秀作品走出校门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赢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多元艺体融合教育还深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稳步提高,平均成绩提升10分,主要学科成绩提升明显,实现了体艺教育与学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有力地驳斥了体艺教育会影响学业成绩的错误观点。学生们纷纷反馈,多元艺体融合课程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体育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不拔,增强了抗挫折能力;艺术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现自我,提升了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展望未来,恩施市教育局将继续深耕民族特色体艺文化资源,深度探索更多富有创新性的融合课程,将民族文化与体艺教育紧密交融,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品牌,持续推动恩施市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书写体艺教育的崭新篇章。

(记者:杨天俊 通讯员:易继兵、康益、陈志伟、邓青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