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爸爸”王联荣: 在留守孩子心中种“阳光”
今年暑假有52个留守学生的爸妈不回家,他们选择留校度假。翻开笔记本,王联荣在暑期留校生名单上已写下一长串名字。
山里娃对王联荣都有一个亲切称呼:校长爸爸。沿209国道穿行,巴东江北东瀼口镇小地名二埫垭的山包上,阳光小学教学楼、公寓在一面坡上阶梯分布。13载春秋易序,王联荣在一片荒地上成功创办集幼教、小学义务教育、特教于一体的民办教育学校,让偏远山区留守孩子实现在家门口学校就读。
“一件事,一辈子;一直拼,一定成。”这是校长办公室墙面的一句格言。有着31年党龄的王联荣专注一件事:办好留守儿童学园。
“三次尴尬”的启示——
让家乡孩子进好学堂
“校长爸爸,下午好!”每天下午5点30分,王联荣准时到教室、操场、食堂转一圈,孩子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打招呼。
“留守”是一个沉重的字眼。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这源于王联荣人生遭遇的“三次尴尬”:高中开学第一天因不会做广播操在全校“亮相”,因为他的初中学校从未有操场;高考英语仅考8分,被大学拒之门外,原因是英语老师均是半道出家,现学现教;踏入社会应聘记者时因不会讲普通话落聘。
“三次尴尬”带走了机遇,留下的是王联荣的痛定思痛:农村基础教育发育不全、底子差,输在了起跑线上,一定要在家乡办所优质学校。
受挫后的绝地反击并非一蹴而就,办学梦在王联荣心中徘徊了近17个年头。在村支书、镇干部、民办高中干部等岗位干下来,他捧回了省青年星火带头人,州、县十佳杰出青年,县优秀共产党员等一堆荣誉,乡亲们都称“王联荣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2007年至2009年,50多名父老乡亲请他帮忙办孩子转学到集镇、县城的手续。进城虽要租房、陪读,但穷怕了的乡亲仍想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
“候鸟式”迁徙读书引起了王联荣的关注。2009年暑假,王联荣探访东瀼口镇、溪丘湾乡交界处12个村741名3至6岁适龄儿童,就发现其中一半属于留守儿童。之后,王联荣下定决心辞职,回乡办一所留守儿童家门口的学校。
2009年8月20日,他自筹资金300万元,历时一年,建成恩施州首家乡村幼教机构——巴东江北乡亲幼儿园。但家长们“读完了幼儿园,到哪儿上小学”的疑问,再次戳中王联荣的心。仅隔2年,民办阳光小学也在百姓愿望、社会呼唤中诞生。
“幼儿园建设工程接近一半时,妻子才第一次到工地探个究竟,走时说了一句‘差钱,我们一起想办法’。”王联荣回忆,起初妻子许珍才和他冷战4个月,称他“放着好日子不过,瞎折腾”,渐渐也和他站在了一起。
“三园模式”的知与行——
让留守孩子成长在阳光下
在阳光小学的门口,放着一块2017届六年级全体家长赠予的纪念牌匾,上面印有“求知的学园、成长的乐园、留守的家园”15个红字。这也是王联荣在申报的省级课题《公平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策略探究》中找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答案。
2012年起,王联荣和教师团队带着课题,在1000多个日子里,跋涉5000余公里山路,走访留守儿童家庭1100多次,对110名留守儿童进行个案实验,组织专题研讨会、总结反馈会等近100场次,一本50余万字的实验论文集《大山的呼唤》破茧而出。
四年知与行的“探寻之旅”,被省教科院列为湖北省“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重点项目立项的课题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结题,获评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成果转化推广的触角伸向了教育最前线。
该校二年级学生宇宇的父母常年在外,“留守”成了他童年的标签,他平时很少讲话、嬉戏。今年六一儿童节,班主任刘爽特意给宇宇安排了《爱在路上》独唱节目,台上的他歌声悠扬、表现自如,和台下判若两样。自此,宇宇脸上挂着笑、嘴里话不断,成了师生心中的“开心果”。
“让每个孩子都有舞台,天天有进步!”王联荣定了一个“三不”育人法则:优秀学生不偏爱、问题学生不放弃、学困学生不歧视。每年,学校在经费紧张、资源不足情形下,都想办法打造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举办校园体育艺术节、阳光阅读节、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孩子的学习、成长、生活被快乐包围。
“三次流泪”的感悟——
打通普教、特教间的“围墙”
2019年,作为县政协委员的王联荣调研发现,当时巴东县共有适龄特殊儿童597人,但两所特校均建在长江巴东段的江南,对江北辐射力不够。
在政协巴东县九届三次会议上,王联荣作了题为《正视现状、合力关注、建立特教事业发展新格局》议政发言,引发热议、关注,他提交的《全面普及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建立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提案,也被作为此次会议的1号提案。很快,一个《关于认真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下发,办特殊教育班从纸上渐渐落地。
2020年,王联荣拿出资金32万元,新建特殊教育教室和多功能康复室,在学前教育部、小学教育部的基础上,增设特殊教育部,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学生共享一样的教育,还能边上学、边康复。
3个学部、“普特融合+康教融合”2个层面融合和校园文化、集体活动、品德教育、习惯养成、课程设置、教师团队、过程评价等7个方面融合,形成了“3+2+7”融合教育新模式。
王联荣难忘“三次流泪”:3岁单亲孩子的爸爸不幸离世,花了8个月时间找到孩子妈妈,母女俩相见那一刻,他哭了;爱心人士将200床冬被送到学校、资助6个留守儿童学费,他哭了;徐姓两姐弟的母亲精神残疾、父亲重病身亡,没了父爱,缺少母爱,姐弟一声“校长爸爸”的叫喊,他哭了。
三次流泪,让王联荣“每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要打通普教、特教间的那堵‘围墙’”的想法更加强烈。
在他的民办教育“功德簿”上,13年里,巴东江北4乡镇2000余名留守儿童享受居家式读书,减免特困学生生活费近30万元;在个人账本上,记着一笔笔建校办学的筹借款。
“我是一名党员,要把对教育的初心扎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我是一名热爱教育的奋斗者,要在山里留守娃心中种下‘阳光’、育好苗子。”王联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