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要闻

我们都一样——我州特需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纪实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恩施市金桂小学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欢庆“六一”活动。开幕式上,校长唐海英正在主席台上讲话,突然,一个男孩跑上来,对她竖起大拇指,冒出一句:“老师,你今天真棒!”

唐海英很快反应过来:这是一个特需儿童。像这样的特需儿童,这所学校有18个。

让特需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这种“融合教育”,恩施州在持续探索。2023年,全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安置3032人,其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755人,占比约57.9%。

特需儿童家长的执着:即使陪读,也要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

脑瘫、肢体残障、自闭症、“糖宝宝”(唐氏综合征儿童)……这些在不少人眼中的“标签”,在特需儿童的父母眼里,简化成了两个字:孩子。

慧慧(化名)今年14岁,刚从恩施市金桂小学毕业,是一名脑瘫儿童。

十余年里,慧慧妈妈不知偷偷抹了多少泪。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她做出决定:送孩子读书。

“我不想把她送进特殊教育学校,哪怕学不到知识,我也想让她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生活、学习,让她逐渐融入社会。”为此,慧慧一家从建始县搬到州城,8岁的慧慧进入恩施市金桂小学一年级就读。

慧慧最初的求学路走得艰难:一些同学用特殊眼光看她,让她有些自卑;为攒齐康复治疗费用,慧慧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到学校陪读;自己接受能力弱,很多知识无法掌握……

半年后,慧慧有了变化:同学们开始主动和她亲近、帮助她;无论多晚,慧慧都坚持做完当天的作业。最重要的是,她更开朗了。

在坚持让孩子融入社会的路上,慧慧一家并不是个例。

目前就读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童童(化名)是一名肌无力患者。

“为了陪读,我辞去了工作,全身心照顾孩子。”为了尽可能地让童童享受与普通孩子一样的待遇,童童妈妈付出很多。

这些特需孩子的情况各异,但他们家长的想法一致:孩子不被“贴标签”,能进入一所普通学校,学会与同学交往、和老师交流,未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样的想法和融合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是近年来州内越来越多特需儿童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重要原因。”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校实践探索的答卷:孩子们好多了

“看完了电影,同学们对男主人公扎克有什么看法?”

“老师,我觉得他好像我们班的小君(化名)。”

“说得很好,扎克和我们的同学小君一样,他们都是‘糖宝宝’。”

2020年10月,恩施市金桂小学302班新任班主任郑文婷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班会,主题为“我们都一样”,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唐氏综合征儿童。

当年秋季学期,郑文婷调到该校任教。开学没多久,她就陆续收到家长们的短信、电话,诉求一致:让小君离开302班。

郑文婷知道,小君的确比其他孩子更调皮,但是也更需要同学的理解和包容。她想给学生上一堂教学之外的课,并邀请家长代表参加。

当天,郑文婷先让小君在老师的办公室玩,自己则与家长和孩子们在教室观看电影《花生酱猎鹰》。观影后,她向学生和家长详细介绍了唐氏综合征。为了缓和学生与小君的紧张关系,郑文婷循循善诱,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与小君之间发生的趣事和小君的优点,并让每个孩子在爱心卡片上写下自己最想对小君说的话。

当晚,得知此事的小君妈妈在家长群里发信息:感谢每一位小朋友对小君的关爱。

那次班会后,郑文婷发现,大家都变了:小君的自制力变强了,尖叫的次数明显减少;小君犯错时,总有同学帮她纠正。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收到过家长对小君的投诉。

小君的幸运不是个例。

“这次月考,璐璐(化名)又是全年级前50名。”7月2日午休时间,恩施市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老师孙振阁用轮椅将璐璐推至校门口,交到她妈妈手中。

璐璐今年14岁,4年前,一场意外致使她下半身瘫痪,从此不得不依赖轮椅生活。

意外发生的那一年,原本乖巧开朗的璐璐因为这突如其来的“不一样”变得敏感、自卑。为了照顾她,璐璐妈妈从四年级开始陪读。

“确切地说,我只陪读了半年。在恩施市金桂小学时,老师和同学的关怀,成为她走出那段阴暗时光的关键力量。”璐璐妈妈说,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就餐,总有热心的同学围着璐璐。学校运动会开幕式,璐璐还是举着班级牌“走”在最前面的人。

在思源实验学校,璐璐同样沐浴在爱中。

“鉴于璐璐的实际情况,学校特意将我们班的教室设在一楼。下半年升初二,教室可能会调整,为此,学校专门给她妈妈配发了一把电梯钥匙,方便她们上下楼。”孙振阁说。

良性发展的背后:多措并举让融合教育做得更好

2023年,全州适龄义务教育儿童约37万人,其中,特需孩子随班就读1755人。1755之于37万,似沧海一粟,但为了这千余人,社会各界付出的努力却盈千累万。

突然尖叫、乱跑、学习跟不上、随地大小便……任何一所学校或班级有这样的孩子,管理难度必然成倍增加。

考虑到普通家长的接受程度,很长一段时间,教育部门对于融合教育宁愿“只做不说”,直到近几年,随班就读的新闻才偶尔见诸报端。

“老师有抵触情绪,我们反复做思想工作;特需孩子闯祸了,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教育方法;其他学生或家长有顾虑,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施市金桂小学是目前全州招收义务教育适龄特殊儿童最多的学校,在该校德育主任罗帅看来,融合教育很难,因为有太多事情要协调处理;融合教育也不难,因为多一些包容、多换位思考,一定能让融合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希望。

为了方便家长陪读,金桂小学设置了陪读室,里面热水器、火炉、空调、沙发等一应俱全。为了补贴全职陪读的家长,民大附小为陪读家长提供校园公益岗位。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孩子,利川市南坪初中等一批学校建设了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通道,购买了轮椅、拐杖等。

融合教育良性发展的另一股强大力量,来自政策支持。

2022年,我州将特殊教育发展纳入《恩施州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高中阶段“两头”延伸,探索在有条件有能力的地区设置特殊教育幼儿园,支持有条件的公办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幼儿随班就读,鼓励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增加学前部或附设特殊教育幼儿园。同时,支持各县市依托特殊教育学校举办高中部,支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同时,积极探索实施特殊教育送教上门“12125”模式,即每学期按12周安排,每周送教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个课时。在总课时不减少的情况下,结合康复实际和家长意愿适当集中安排,一学期送教到家不低于5次。

此外,在特教学校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资金投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支持学校为便利残疾学生改造场地,购置设施设备。2023年,全州共实施特殊教育项目41个,总投资412万元。

阳光充足的裂缝里,生命一样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