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传真

宣恩县沙道沟镇中心小学:夯实五育并举,办好家门口的乡村学校


恩施教育讯(通讯员王恕森、熊玉娥、段薇)12月19日,第一缕阳光刚刚穿透薄雾,宣恩县沙道沟镇中心小学校园里已经热闹起来。操场上,体育老师的哨声清脆响亮,孩子们整齐地排列着,开始了新一天的体育课。跑步、基本功训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活力与朝气。“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口号声此起彼伏,脚步声坚实有力。这是该校体育教育的日常一幕,通过每天的体育课,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足球课堂(资料图)

“我们参加了2024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宣恩联赛,力争在明年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该校体育教师刘坤带领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季军,谈及接下来的打算,他坚定地说。

走进教学楼,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正在该校502班教室进行。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课文《冀中的地道战》,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想法?”老师提问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积极发言,思维的火花在教室里碰撞。

劳动教育(资料图)

在该校劳动教育基地的班级责任田里,四年级的学生们正在拔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葛子牧说:“我们每周都来自己班上的责任田,我学到了浇水、施肥、播种等劳动技能,也体会到了爷爷奶奶的辛苦。”

“今年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通过师生共同育苗、移栽、养护、管理、灌溉、施肥等多项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刘佳丽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该校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将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贯穿整个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组织学生课前唱红色歌曲,课余看红色电影;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在校积极打扫教室、楼道卫生,在家主动帮家长做家务;组织红色研学、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根植于心。

大课间——八宝铜铃舞

“我们今天的大课间是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上午10点,该校大课间活动准时开始,1688名学生在大课间齐跳八宝铜铃舞,活态传承土家族“非遗”,清脆悦耳的铜铃声响彻校园,千人共舞尽显少年“芳华”。

沙道沟镇是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原生地,近年来,该校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从娃娃抓起,先后创办了滚龙连厢、三棒鼓、剪纸、八宝铜铃舞等非遗类社团,并邀请文化志愿者编创了民族特色课间操,学校学生届届相传,薪火相传。今年8月31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沙道沟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精彩展示了土家族八宝铜铃舞,获得无数好评。

社团活动——滚龙莲厢(资料图)

下午4点10分,该校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开始,孩子们有的在活动室做手工、画画,有的在操场上练习八宝铜铃舞、打篮球……操场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们还坚持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读书节,每月举办主题中队会,每周轮班国旗下展示等活动,为孩子们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平台。”该校负责人表示。

“看到孩子在学校里不仅能学文化知识,还能全面发展,我们真的很放心,也很感激学校……”家长们纷纷说道。

在广袤的鄂西南山区,教育是希望的灯塔,照亮着山里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近年来,宣恩县沙道沟镇中心小学积极践行“花儿朵朵向阳开”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乡村老百姓打造一所优质的学校,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